《記得你是誰》:讓哈佛教授為你講授15門關於人生的課
Daisy Wademan:訓練及顧問服務公司Workparent創辦人兼執行長。1996年畢業於布朗大學歷史,2002年獲哈佛企管碩士。曾在多家《財富》500強公司中擔任人資工作長達15年,幫助各級領導提高績效、推動團隊和組織取得成功。
為什麼我想要讀這本書?
在人生這條路上,我們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困境和麻煩,也可能會被名利誘惑而迷失自我,我仍記得我快要大學畢業的時候,那種內心惶恐不安的感覺,沒有一技之長的我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而選擇考公職,從一張白到不能再白的白紙,到現在工作也近8年,一路跌跌撞撞到今天,我想如果在這過程中能有位導師,能在我徬徨不知所措的時候,可以告訴我,我可以怎麼做,該如何選擇,我想我的人生就可以少走些冤妄路吧。
我一直都很喜歡聆聽前輩們的人生故事,很想知道他們曾經歷什麼樣的事情而成為今天的自己,而本書是彙整15位哈佛教授透過分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件,娓娓道來他們從中所獲得的啟發,進而塑造成為今天的自己的故事。這些教授身處學術界和商業界頂端,但也曾和我們一樣感到無助與徬徨,但他們都挺過這些艱難的時刻,並獲得相當成就。或許將來某一天我們也會遇到類似的情境,我們也會感到相似的情緒,此時,如果我們能夠想起哈佛教授們的叮嚀和囑咐,我想我們都可以更勇敢的去面對困難,進而化困境為成長的養分。
這本書在說些什麼?
哈佛商學院有個歷史悠久的傳統,教授會在最後一堂課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並提出建言,作為送給學生們的畢業禮物。這本書是哈佛大學校友Daisy Wademan因為從哈佛教授分享故事中深獲啟發並因而更有力量的去面對未知未來,決定要將15位教授所分享故事及想從中傳達的概念記載下來,堪稱是一本人生指引書。
先來說說Daisy Wademan想要寫書的動機,她在畢業那年不幸遭逢911事件,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工作機會減少,景氣低迷不振,她那時候因為求職的茫然和不安而感到焦慮,好在她從哈佛教授在最後一堂課無私分享他們人生精彩故事後,透過反覆咀嚼故事所傳達概念,並從中找到自己方向,並決定要把這些故事記載成書,分享給更多人。
而我在閱讀完這15篇精彩絕倫的故事後,也想要和你分享其中5篇讓目前現在的我感觸最深的故事:
1. Jai Jaikumar教授分享他一次瀕臨死亡的事件,他是一位熱愛登山的人,在某年暑假,與其好友一起登上喜馬拉雅山間一座海拔約7,300公尺的高峰,卻在那天因山難差一點沒了性命,從而體悟出人的生命何其脆弱,一個突如其來的意外可能造成無可挽回的局面,進而反思我們今天能有這樣的成就,是多麼幸運的事情,正因為比其他人幸運,所以更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成功來自幸運,也帶來義務。造福他人,自己也能登峰造極。
Jai Jaikumar
心得:
每次看到新聞播報著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的意外,我心裡都感覺到很沉重,深感生命的渺小脆弱。其實我們每天都能平安健康的生活,不就是天大的恩賜了嗎?想想我們可以從小接受的教育、順利成長,能和我們親朋好友相聚,這難道不是最幸運和幸福的事情嗎?我現在每天早上起床的那一刻,我都懷抱一個感恩的心,感謝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
而正因為我們是幸福和幸運的人,是否更應該發揮自己正面的影響力,去幫助更多的人?我想如果我們都能從這角度出發,去看待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我想我們都可以放下很多事,更懂得珍惜每一天,也更願意去承擔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你所浪費的今天,是昨天死亡的人奢望的明天。

2. Stephen P. Kaufman教授分享他初任一家公司業務部總裁時所學到的教訓。那是他第一次擔任領導人的職務,剛上任時,出於想要了解公司為何會在相鄰的2個城市內,各設立1個營業所,而向副總裁請教。結果,就這麼一問,2個星期後,公司便裁撤了其中1個營業所,他當下傻眼了,他只是問了個問題而已,怎麼公司就立刻關掉了1個營業所,他一臉茫然地向他的秘書詢問,他的秘書說:「是副總裁說你叫他關的阿,他以為你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那時他幡然醒悟,因為他現在身分地位不同以往了,所以講的話也就被奉為圭臬了。
不過,Kaufman教授並沒有因此就欣然接受阿諛奉承的待遇,反而去思考這樣的職位轉變所帶來的影響,他時刻提醒著自己,今天的他和過去的他並沒有什麼不同,不應該因此而志得意滿,他選擇努力去創造一個員工都可以不分階層的坦誠交流的企業文化,因為他知道唯有如此,他才有可能聽到員工心裡真正的聲音,發現公司真正問題的所在。
心得:
其實我沒有擔任過任何主管級的職務,那為什麼我會有感於Kaufman教授所分享的故事呢?因為我覺得Kaufman教授所想傳達的領導者精神,並不只適用於領導者,擴大來說,我們都應該時刻警醒自己,不要輕易因為外在環境改變而忘了最初的自己,我也曾碰到幾個那些因為職稱職位的改變而自得意滿的人,在感慨之餘更需要的是引以為戒,我告訴自己並不是只有領導人需要注意自身的物質和精神上的環境差異,身為一般人的我們也要注意驕傲自滿必翻車。
一旦失寵,沒人認識你;一朝獲寵,連你都不認識你自己。
Benjamin Franklin
3. David E. Bell教授給的忠告,別去參加校友會。為什麼呢?我們來想像一下,你去參加10年後的校友會時,如果你的同儕都已經事業有成,開著名車住著豪房,並且在一間大公司上班,那你是否還能夠堅持你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堅持做你想要做的事呢?很難吧,因為你已經不是在跟自己比較,而是跟別人做比較,接下來,你有可能因此為了達到世俗眼中的成功,而選擇一份你壓根不想從事的工作,只為了那豐厚的報酬。可你的人生不該為了別人的眼光活著,那我們要如何才能夠堅持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呢?Bell教授給了我們3個建議:(1)先確定自己想要從工作中獲得什麼(2)不要設立一個望而生退的目標(3)拉大格局長遠的看待目標。先認定你這輩子總是要經歷幾番風雨,然後花個數年功夫等待收成,如果活到一把年紀還是沒辦法達到你想要的高位,那就退休吧。
心得:
你還記得你當初的夢想嗎?你還願意放下一切去追求目標嗎?我在公職工作已近8年,這8年讓我知道我並不適合公職,但我適合做什麼呢??雖然我現在也還不是那麼清楚,但我很清楚的知道我很想像查理蒙格一樣去學習這世上的普世知識,也一直想試試看從事顧問業,因為我覺得我可以為他人解決問題,會很有成就感,而且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
可現在轉行,從頭來過,我的競爭力在哪裡?萬一失敗了,怎辦?但如果我繼續在公職,至少我還有份穩定的工作,在同儕之間也不會差太多,但那真的是我要的嗎??我想不是。
如果以30年職涯發展來看,我想我現在花個1.2年嘗試摸索,晚個幾年開始,總比到人生最後才後悔沒做過來的好,可能短期來看,這可能是個瘋狂的事情,但宏觀來看,我想30年都做一份不喜歡的工作更加瘋狂,我不想把我一輩子都花在為別人眼光而活,我希望我所做的工作能有價值,是一份能讓我每天都做的很開心很有熱情的工作。分享一個當我因為害怕太晚開始或重新開始而感覺到不安的時候,我會這麼告訴自己,那就是享受當下,享受你正在努力的過程,只要這是你所想要的,並為之付出努力,那就值了。
4. Frances X. Frei教授分享了她從籃球選手變成了哈佛教授的故事,她曾經一度以為她可以一輩子都與她最愛的籃球相伴,可就在一場意外摔壞膝蓋後,她重新檢視那段打籃球的時光,因為她從沒想過會失去,所以她在那段時光中並沒有好好珍惜並把握當下,所以她在發生意外後更加後悔,好在她遇到一位良師,並在因緣際會下,找到了教學的樂趣,並成為哈佛教授。而也因為她過往的那段經歷,她致力於讓學生了解,每一段經歷都會有消失的那一天,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好好把握當下,全力以赴,活在當下。
心得:
我還記得我高中老師曾告誡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這段學生時光,因為出社會後,很難會再有像學生時期這樣只要煩惱課業的生活,雖然我可以明白老師所想告訴我們的,不過說實在,在那個天天被課業壓到喘不過氣的日子裡,真的很難做到享受當下。
可如今回過頭來看,那段時光真的十分充實和快樂,倘若當下我可以更享受當下就更好了。像我現在在公職工作的每一天,儘管還是都會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難纏的工作內容,但因為知道自己將來某一天會離開這裡,我看待事情角度就變了,當然我亦非聖人,當下該會有不開心的情緒還是有,但轉念一想,如果我還想繼續做這份工作,那就用一個珍惜的心態活在當下吧,才不會將來離開時後悔我當時如果怎樣怎樣就好。
不管是做哪件事,都要把握當下,不要蹉跎光陰,因為每段經歷終將有成為過往的一天,莫到以後,才能懊悔當下沒好好珍惜。

5. Henry B. Reiling教授分享了成功者應該具備的條件,並用一個實例告訴告訴我們與其變成漂亮的瓷茶杯,不如當個耐摔的塑膠杯。Reiling教授認為一個成功的人至少需要具備5項條件:(1)化解挫折的能力(2)好運(3)良好的領導特質(4)公平觀念(5)判斷能力。
1993年某位哈佛畢業生被告知獲得了「貝克獎學金得主」的榮銜,這除了代表他的成績比同期學生還要優異外,也意味著將來他可以更好的找到好工作。但他卻發現他能獲得這項殊榮,是因為學校計算錯誤。大多數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大概就是覺得自己好運,然後默默的接受。可他不一樣,他親自打電話跟學校說了這件事情,雖然他因此不再是「貝克獎學金得主」,但他所展現出了不同於世俗的是非標準與人格風範,正是一個成功者最需要且最重要成功條件「判斷能力」,他能夠再面對這樣一個棘手的情況,還可以勇敢的去做他做出正確得決定,我想他都值得我們為他鼓掌。
心得:
真正的成功者並不是一路順風順水,而是他在面對人生挫折的時候,會想辦法克服困難,再站起來;是他在面對誘惑時,仍不忘初心,記得他是誰;是他在面對棘手狀況時,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我認為真正成功者的判斷標準不在於他的金錢財富,職稱地位,而是他那寬廣胸襟,和高尚的人格。
最後,我想引用書中一句話,「聰明的人靠經驗學習,但真正聰明的人借用別人經驗來學習」,希望我們都能夠從這些哈佛教授所分享人生經歷中學習成長,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